当前位置:首页 > 红色经典
献县籍烈士钟琪:为保护党的密件 抱着妻儿跳入大海
2025-11-05  

心怀家国投身革命

钟琪,原名陈贯忠,1921年出生,献县淮镇李家洼村人,家中兄弟姐妹六人,他排行老二。

清朝末年,社会动荡,民不聊生,为了生存,钟琪的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。他来到山西太原,给地主家打杂、扛活,后来在当地铁路部门找到了工作,一家人也来到太原居住。

1928年,钟琪入读太原正太铁路扶轮小学,1934年在太原三晋中学读书。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全家逃难到西安,钟琪参加了耀县“抗日游击队训练班”。后来,他说服母亲,和两个青年一起到了延安。

1938年,年仅17岁的钟琪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接受专业训练,更是将“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绝不可泄露党的机密”的纪律,深深植入脑海。他先后在延安“抗大”和马列学院学习,1941年调入中央社会部机要科工作。

“根据查到的资料,钟琪业务上刻苦钻研,为人谦虚诚恳,经常把组织上发的生活用品和津贴分给有困难的同志。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,钟琪因积极参加生产劳动,吃苦耐劳,被同志们评为积极分子,受到组织的奖励。”献县文史爱好者赵志忠说。

在机要科,钟琪认识了董健民,二人在工作中互生情愫。1942年底,这对革命伴侣在延安枣园一间普通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。

为保护密件跳入大海

抗日战争胜利后,党中央作出了争取东北、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定,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,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军东北。鉴于钟琪夫妇都是机要处的骨干,能力素质很高,党组织便决定派他们前往东北工作。

1946年,他们带着党的秘密文件离开延安,先到达烟台,再乘船经大连赴东北。同船的人中,除了护送的交通员,还有六七名一起从延安出发的同志。

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,夫妻俩把密件塞进了孩子的尿布里。然而,当他们乘坐的商船驶进渤海水域时,却遭到国民党军舰的拦截。炮弹袭来,他们乘坐的商船被击中,孩子也被弹片击伤。接着,国民党军警开始搜捕共产党员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,钟琪和董健民冷静地分析了险恶处境,迅速作出抉择:宁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,也决不能让党的机密落入敌人手中。

他们把携带的密件紧贴在胸前,把孩子紧搂在怀中,然后一家三口紧紧地抱在一起,毅然跳入了大海……牺牲时,钟琪25岁,董健民23岁,他们的儿子刚满两岁。

后来,同行的一位同志侥幸脱险,钟琪和董健民的英雄事迹才被人知晓。

赵志忠说,钟琪、董健民一家遇难的消息传到了山东省委和华东社会部,然后电报发至延安,大家都为钟琪、董健民的牺牲感到痛惜。1947年初,胡宗南大举进犯延安,革命队伍准备撤离时,中央专门为两位烈士举行了简单却庄重的追悼会。

“当时,由于战争环境和工作的特殊性,党组织未能和钟琪、董健民的亲人取得联系,也没发烈士证书。直到1981年,经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等人证明:钟琪、董健民确系中共党员,为了保护党的机密,他们带着密码本,抱着稚童,英勇跳海牺牲,后被追认为烈士。”赵志忠说。

37年后家人才知牺牲消息

钟琪虽然常年在外,但始终记挂着家乡的亲人。1945年左右,钟琪夫妇曾带着孩子回到家乡,探望亲友。

“哥哥一家三口是由交通员护送回来的,回来时牵着一头毛驴。其间,他还独自去了一趟河间。哥哥不让我们过问太多,还说为了工作,改名为‘钟琪’。家里人舍不得他们离开,一个劲儿挽留,但他们还是走了。临走时,留下了两张照片。一张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全家福,一张是钟琪的半身像。”

不曾想,这一别竟是永远。直到1983年,钟琪的堂弟陈起忠接到了来自北京民政部门的电话,一家人才得知钟琪夫妇已经牺牲了。

同年,陈起忠带着哥哥曾留下的照片去北京参加了他们的追悼会。会后,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份《壮志虽未酬 英名照后人》的资料,上面详细记录了夫妻二人的生平和牺牲经过。

80年岁月流淌,这段红色往事始终令人难以忘怀、肃然起敬。但鲜少有人知道钟琪的真实姓名,其实,他叫陈贯忠。

电视剧《沉默的荣耀》中“德英”跳海一幕,让很多人又想起了1946年发生在渤海上的往事,想起陈贯忠、董健民和孩子紧紧相拥、跃入海中的身影。

他们没有离开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被我们记住。


(来源:沧州日报 杨静然)